靈修文章《以弗所書 2:11-22》 - 黃天逸傳道
這段經文是新約聖經中有關「教會論」的重要經文;透過經文中「從前 – 如今」的對比,保羅將「從前」的分裂、隔絕,與現今「在基督裡」「與神和好、歸為一體」的圖畫展現在讀者眼前,充份表達了全書的主題 -「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一10)[2]。這段經文基本上可以分成三部份:
- 1. 遠離神的人與祂的一切都沒有關連,直到在基督裡才得以親近神(11-13)
- 2. 與神及祂的子民和睦,因為基督帶來了和睦(14-18)
- 3. 神的子民是神的居所(19-22)
從隔絕到扣連(11-13)
二11指出:猶太人貶稱外邦人是「沒受割禮的」,這正好是猶太人對自己與外邦人經常性的區分,不單對外邦人帶有輕蔑的意味,同時亦顯示出自己的優越性。然而,保羅說得非常好,「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一語,道出了猶太人真正的問題 – 他們也是「在肉體中」,雖然他們受過「人手」的割禮,然而,實際上卻與外邦人無異,都是生活在同一個領域之中。
二12,保羅對外邦人「從前」所生活的領域作出了五方面的描述: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約上是局外人、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這五方面固然是外邦人「從前」的光景;然而,若連繫於二11的話,試想:當時候的猶太人聽到這描述時會有甚麼感受?猶太人認為受割禮是重要的標誌,既表達了歸於神、又含有從周遭的人分隔出來的意思。然而,按新約時代的處境而言,他們的行為表現,已經與神對以色列的揀選和計劃不符。無可否認,他們確實享有優越的特權;但傲慢自大和鄙視別人的態度卻是他們的錯失。值得我們思想的是:猶太人這種心存輕視、互相詆毀、人際疏離的情況,是否我們群體的現況?二13說:「如今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問題是:這種「在基督裡」的親近,到底造成肢體間和諧建造、同心合一,還是互相利用、造謠生事呢?真相乃是:到底我們「扣連」在一起、還是仍然「隔絕」呢?
從分裂到和睦(14-18)
「和睦」是我們理解這幾節經文的重要鑰匙[3]。在這段經文裡,我們出乎意料地看見「和睦」既是破獲性的,也是建設性的行動。「分隔」和「冤仇」需要被消除,「合一」與「和好」則需要被建立。它既是橫向的、也是縱向的;猶太人與外邦人既「合而為一」(橫向),神與人的關係亦同時得以復和與建立(縱向),達到了「天上地下同歸於一」(一10)的終極目標。保羅在這裡是要提醒我們:基督徒 – 斷不能將這種「和睦」(和平)簡化為一種內心的平安或思想上的平和狀態,因為經文的重點是處理人際之間的關係,甚至從一群合一的子民進到神面前的角度來理解與神和好的意思。
值得我們思想的是:「和睦」-應同時掌管我們的心和我們的教會。教會之中必須有讓「和睦」發揮功效的機會。基督徒 – 讓我們成為「和睦」的締造者,卻不是破壞、拆毀的一群吧!
總結:新的群體關係(19-22)
上文已提及過在二12裡,外邦人被形容為局外人,但到了二19情況完全扭轉過來。保羅在這段經文裡面,以三個稱號去描述新的群體關係:
1.「與聖徒同為國民」:這裡將教會比作一個國家,指出了原先那些不配與聖徒同位的屬世人,現在能和亞伯拉罕、諸先聖、先知、君王及天使,同享國民的權利。這是「國度性」的、是極大的光榮。
2.「神家裡的人」:這稱號實際上並不低於前者;因著教會乃是神的家,故神接受了他們到祂自己的家中。這是「家庭性」的、是極大的恩典。
3.「主的聖殿」:這是「宗教性」的稱號,標示出真教會的特質-「在基督裡」的群體所擁護的純全教義。這是極重要的使命。
值得我們思想的是:原來我們的群體是那麼寶貴、重要的。既然如此,就讓我們珍惜這群體、愛護群體中的每一個人。使「隔絕」、「分裂」不能再破壞我們這「在基督裡」的群體吧!
[1] 參考書目:
斯諾德格拉斯著、尹妙珍譯,《國際釋經應用系列:以弗所書》(香港:國際華人聖經協會,2003)。
加爾文著,任以撒譯,《以弗所書註釋》(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1995)。
[2] 一10可以被視為全書的鑰節,導引著我們理解這封書信的。
[3] 在這五節經文中,「和睦」一詞共四次出現,分別在二14、15、1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