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中的「焦慮」》黃天逸牧師
甚麼是家庭關係中的「焦慮」?這是指「家庭」在面對那些會令整個系統產生威脅的事情時的反應,這也許是真實的事,亦可以是一些未成事實、甚至是想像出來而不一定發生的事情。家庭治療大師鮑溫(Murray Bowen)指出,家庭所面對的焦慮可分兩類別:1. 情境焦慮(acute anxiety);2. 長遠焦慮(chronic anxiety)。
「情境焦慮」乃是人生在某些階段裡自然要面對的,是不可預測的(如:患病、裁員、災難等)意外的困擾,然而,「情境焦慮」通常是有時間限制的。至於「長遠焦慮」大部份都是源於上一代所延續下來的困擾,如:三代單傳的男丁,卻面對著不能生育的困擾;上一代屬大富之家,卻在這一代衰落等,因此,「長遠焦慮」可以算是超越時間限制的。
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士,面對著相約年紀的太太,二人在情感上難以交流。這位丈夫十多年前從內地移居香港,沒有可以增加自己競爭力的學歷,然而,在努力工作下仍可維持每月萬多元的收入,一家四口的生活尚可。他的妻子來港數年,一來無法在本地找到工作,二來夫妻婚後不久已有兩位兒女(分別9歲和6歲),因此,妻子便專心在家中照顧孩子、打理家務。
一家四口雖然生活平淡、卻也勉強可以維持一定的質素;然而,自從去年初太太再度有喜,整個家庭的生態被徹底改變。一來雖然妻子很愛小孩子,但這位丈夫卻根本並沒有想過再要第三位家庭成員;二來在家庭的經濟上亦沒有空間增添多一位小孩子了。結果,雖然夫妻二人還是選擇將孩子生下來,但二人的關係自此開始轉變 – 妻子將更多時間放在小孩子身上,每天瘋狂地面對孩子的需要和家務的安排;丈夫卻越來越覺得與妻子在情感上無法交流、毫不感到親密之餘,即使提出與太太出外逛逛也被拒絕 …
早幾天筆者再接到這位丈夫的電話,他第一句話就是:「牧師,我想與太太離婚 …」了解過後,原來他的太太剛發現自己第四度懷孕。
「情境焦慮」帶來了這位丈夫、甚至整個家庭無法面對隨之而來的困境。經濟困難固然是即時的壓力,然而,夫妻關係越走越遠、未能相助扶持,以至困擾來臨之時,二人根本無法一起面對,這也是家庭面對焦慮時被擊倒的重要原因。可是,在「情境焦慮」的背後,原來還有「長遠焦慮」在其中;話說這位妻子是十多年前其丈夫的爸爸在國內為兒子物色的配偶,男女雙方只見一面就立下婚姻的盟約,根本並不是自由戀愛而選擇的結婚對象,對他們的家鄉而言,這是普遍不過的事情,毋怪乎二人的關係基礎薄弱。
家庭 – 要有心理準備隨時遇上種種的挑戰,能否成功過度難關,視乎家庭的健康狀況;美國福樂神學院兩位婚姻及家庭治療教授巴斯威克夫婦(Jack O. Balswick, Judith K. Balswick)從四方面比較「穩固家庭」與「脆弱家庭」的特色,分別是:凝聚力、調適性、溝通、角色結構。如何面對家庭的「焦慮」?大概也可以從這四方面思想的。
凝聚力(cohesion)
「焦慮」- 衝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與連繫;事實上,家庭成員既需要獨立自主,同時亦不能缺乏了相互的意識。畢竟,正如傳道者所言:「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四12)因此,在困難面前,既不互相指責、推卸責任,同時又考驗成員之間的同心與合一。
調適性(adaptability)
調適性可以算是家庭生命週期遭逢改變和過度時,特別需要的力量。個案中的妻子調適性極低,沒有理會丈夫的需要,使夫婦關係失去平衡。然而,作丈夫的卻不甘於現實束縛,以至埋怨妻子只顧著家務和孩子,彷彿將一切的責任推到妻子身上,但試問他又曾否想到自己的家庭正處於擁有孩童的家庭生命週期?這時候的夫婦極需要一起承擔家庭責任呢?
溝 通(communication)
良好的溝通絕不僅僅只是「聽」到對方的說話,它更在乎設身處地、身同感受的回應;許多時候,問題來臨之時,整個家庭系統像被淹沒了一樣,被困在問題的牢籠之中、卻忘記了體諒和體會別人的感受。「焦慮」令我們迷失於眼前所發生的問題,然而,面對家庭的「焦慮」,在坦誠、不含糊地傳達感受、意見、願望和渴求之餘,更要我們從心底裡「聽」出對方需要的。
角色結構(role structure)
個案中的丈夫向筆者第一句說話就是「離婚」,若真的如此,則對於整個核心家庭而言,夫婦關係便即時被拉倒了,試問以其妻子一人如何能處理往後的事情?年紀還小的孩子又如何可以回應家庭的需要?這他們的家庭而言,在面對「焦慮」之時,夫妻間能否合作、發揮其功能角色,這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 在不同的階段都會面對各種挑戰、帶來不同程度的「焦慮」,甚至動搖著整個家庭系統;然而,我們仍然可以安然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