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腿走路(太九35-38)~教會使命的再思》黃天逸傳道
二十世紀初德國著名的神學家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一書中指出:教會並不是敬虔者的宗教集會,而是上帝的真實性在世界具體的表現,是為世界而活的;是一個又是集合又是分散的團契,集合是因信徒本來是「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申二十八25),卻被基督召聚而在一起;分散是因著使命,而散佈到各處不信者當中。[1]
這裡給予我們教會兩方面重要的提醒:
- 我們的集合 – 因為福音;
- 我們的分散 – 也因為福音。
教會地上的使命絕不僅僅只在於維繫和滿足一群信徒宗教的生活,更加要將這福音的眼光放諸世界。
《馬太福音》第八至九章緊接著耶穌「登山寶訓」(五-七)而來;然而,讀下去讓我們感到奇怪的是:這兩章聖經的記載有點雜亂無章 – 耶穌潔淨痳瘋病者、在加大拉趕鬼、醫治癱子、醫治血漏病患婦人、叫管會堂那死去的女兒復活。值得思想的是:若是要顯出耶穌的大能,一個神蹟就已足夠,何以要記載多個?此外,細讀之下,我們會發覺到這些曾被耶穌醫治的人,他們都是社會上不被關懷、被視為不潔,甚至被人遺棄的一群,耶穌何以在眾多宗教領袖面前公然挑戰律法的教導與指示?耶穌一方面要傳那「天國近了」(四17)的信息,然而,另一方面卻令人對祂的行動滿載疑問、難以接受,到底在耶穌行動的背後有甚麼重要的提醒?《馬太福音》九35-38正好成為這兩章聖經最好的總結。
走遍各城各鄉裡「宣講」(九35a)
耶穌走遍了加利利(四23),也走遍了各城各鄉,正是要將「天國的福音」傳遍開去。然而,整體的福音書讓我們看到的是 – 聽眾選擇性的聆聽,並沒有全然接受耶穌的信息(當然在過程中甚至很多宗教領袖是不願聽進心裡的);但即使如此,聖經記載耶穌在事工的過程裡卻並沒有「選擇」聽眾,因為耶穌知道 – 這福音是要給予世人的。
過去一年,我們的教會也努力將這福音傳揚開去;實在,福音工作永遠不能停下來,這固然是因為我們要回應這「使命」,要將福音傳到天下(太二十四14);然而,同樣值得我們思想的是:我們的「傳」、豈不是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救恩的好處,以致我們不可不傳?基督徒若是全然認同福音對生命的好處和重要性,則我們也就要效法耶穌將這福音傳遍開去。
教會於今年度開始安排於第五週的崇拜舉行佈道聚會,這並不單純只是「事工」,更是我們對福音工作的認同、對這使命的回應。然而,在這行動背後更重要的是 – 即使我們不知道誰人會聽,但我們卻仍然的堅持。
走進各家各戶中「服事」(九35b-36)
面對一群社會上的「貧窮者」,耶穌並沒有視而不見;實在,福音書讓我們看到耶穌並非空有一番理論,更重要的是「行動」–「醫治」、「憐憫」… 成為「困苦流離者」的幫助。
教會需要面向社會;站在這個社區裡,我們需要面向整個社群。教會成立近六十年,到底我們就只是一所教會、也只是一所關著門在裡面歡喜快樂的教會?抑或,我們因為看見周圍人群的需要、看見困苦流離者的眼淚,以致願意走出去與他們分享快樂?
耶穌事工的開始(太五1-12)讓我們看見 –「貧窮人」的需要(不單只是經濟上,更加在屬靈的生命與社會地位上的貧窮);透過第八、九章記載這一群貧窮者得幫助,耶穌真正要我們明白的是:不單只是看見、更要走進去這些群體之中(哪怕會遇到甚麼困難、哪怕要遭受多少的挑戰、哪怕面前是甚麼危險),為要讓他們得幫助。值得我們思想的是:今天「我們」和「我們的教會」是否都同樣看見這個社區的需要、以致我們願意進入群體呢?
總 結
「兩條腿走路」- 這是我們的教會要思想的問題!持續不斷的福音工作、回應社會的群體關懷;耶穌 – 是我們的榜樣,今天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看見?願上帝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能一同看見吧!我承認:這確是充滿困難的,然而,我們又是否願意認定這福音的使命呢?求主幫助我們、也幫助我們的教會。
[1] 潘霍華著,鄧肇明譯,《團契生活》(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3)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