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第三種反應》陳文晶傳道
這場疫症由開始至今已經三個多月,不知道你在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如何?
起初的一個月,在全世界也不清楚是甚麼一回事時,我也經歷過一些起伏,在一月初至中旬,新聞剛報道有不明肺炎出現時,開始有很少數人提出要買口罩,那時我也不以為然,沒有刻意採購,經過一個星期,要儲口罩的呼聲始乎越來越大,我也開始問自己是否要入一些「貨」?其實當時還可在藥房買到少量口罩,但經常網購的我心想如果可以在網上買,我也不想到處「撲」,於是找了一兩天,分別在兩家可信賴的網店買了,而我一向也有為親人籌算的習慣,於是一口氣買了好一些回來,還在想這裡夠我們用上好幾個月,會不會太貪心?如果疫情只有一兩個月,之後會不會太浪費?走到今天,我和家人仍然有口罩用,是非常感恩,但如果疫情持續,我也說不定是否仍然足夠,一路走來除了口罩,其實還有很多日用品,當中的心路歷程也是近似,而我相信很多香港人也有這樣的思潮起伏。
最近,在我閱讀母校香港浸信會神學院4月份《院訊》時,見到學院的多位老師在疫症陰霾下,都從神學、聖經、教會歷史、實踐等方面,反思這場疫症帶給我們的功課,也是老師們在疫情下的深情分享,而這些都使我覺得很受幫助,充滿提醒與安慰。當中黃福光教授提出人類面對危險時會有的兩種自然反應,一是「戰」,一是「逃」。恐慌性搶購,抗議鄰近地點成為隔離營,都是「戰鬥」反應的例子。醫護人員自願承擔危險的工作,照顧受感染的病人,是「戰鬥」模式中較為正向的一面。「逃避」隔離令,或乾脆逃往外地,則屬於「逃跑」模式。這些反應本身都並沒有錯,但如果會危及他人或損害整體的福祉則例外。(這時我想起我也曾經是在「戰」和「逃」之間徘徊遊走。)
黃教授再提出可選擇的其實還有第三種反應:「等候耶和華」,這個反應似乎最軟弱,好像是坐以待斃,但聖經所說的等候耶和華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接著他以耶利米書二十九章1至14節耶和華吩咐被擄到巴比倫的百姓,在等候耶和華拯救期間要做的事提醒我們,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是:神要他們過正常的生活(耶二十九5-6),神不是吩咐他們否定自己的感受,而是勸導他們要接受並適應新的環境。他們必須重過正常的生活,如:建造房屋並住在其中,栽種並享受他們勞碌得來的果子,嫁娶並生兒育女,而正常生活是他們信靠神的標記。
直到今天,世界上無一人能非常肯定說出疫症最後的終結在何時,或者是如何完結,但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在此等候耶和華的期間,我們要告訴自己,也要勉勵身邊的弟兄姊妹,不要「戰」,也不要「逃」,要「等」,在等的時候過正常的生活,雖然我們無可避免被疫症、被限聚令等等所影響,但神要的是我們能接受並適應新的環境,以「正常生活為信靠神的標記」!
黃福光:「從耶利米書第二十九章看如何面對新冠肺炎」,《院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