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牧養「後現代」信徒? 蘇家輝
「後現代」(Postmodern)並不是一個嶄新的詞彙,早在十多年前已開始討論此等話題,只不過在這幾年間漸趨白熱化,甚或在教會裡體驗其帶來的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已界定為進入了「後現代」時期,自80年代開始,其影響席捲全個世界。其實「後現代主義」是一種文化思潮、思考方式。本文的著重點不在於闡釋及解構所謂的「後現代主義」及其形成的原因,反而是面對在「後現代」時期成長的信徒,牧養的策略應何向何從呢?
「後現代主義」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負面的字眼,尤其是年長的信徒。他們在教會看見年青信徒的種種表現,都會慨嘆「後現代主義」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們不得不否認箇中的負面影響實在令人婉惜,無論是反權威、反形式、即興文化、相對多元主義,甚或著重情感及經驗等等,以及「凡事都無絕對」彷彿成為了他們的口號。「後現代」信徒真是如此不濟?真是一無事處?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的創意、活力、參與及動員力等等均是被肯定及認同,往往也是年長信徒望塵莫及的。作為具理性思維的信徒而對現象作出批評是無可厚非的,但往往只是隔岸觀火,不能置身其中,非但不能作出深切的教導,反而唇槍舌劍,只會令人有勢成騎虎之感,到時只恐怕騎虎難下。
當下的年青人被形容為在「後現代主義」產生的新生一代,他們有著此主義的特質及表現。在此,我不是要為他們充當平反者,或講甚麼說話,反而是作為一個年青人的牧者,從經驗讓我得知在牧養新世代信徒的時候值得注意的地方,好使在面對此等文化衝擊底下,能夠作出更適切的牧養。
或許,我們會覺得年青人總是與年長的一輩顯得格格不入,從他們與父母的關係之中可見一斑,究竟原因何在?縱觀芸芸子女與父母關係之中,能夠做到傾心吐意的不多,而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他們的關係之中建立多一份友誼。年青人不喜歡高壓式的權威,他們著重情感及認同感,朋友之交讓他們滿足到此等需要。權威式的牧養策略,對他們往往並不湊效,但不代表不重要,反而取決點在於時間方面。若然在彼此的關係之中先建立友誼及信任,往後的教導工作會來得容易及被接受。
有人曾經用一句說話形容當下的年青人,就是「我被愛故我在」。這句說話反映了一個現況,就是他們的自我肯定來自一份被愛的感覺。可能有人會不認同此等說法,但無論認同與否,感覺就是感覺,是不能被否定。若不先加以認同其感受,往後的教導只會成為往然。我們所認同的是其感受,並不是處事的方式,因此並不構成故作遷就之舉。新世代的牧養並不能墨守成規,故步自封,若不對當下的文化處境加以認識,只會事倍功半,甚或感吃力而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