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大地、誰主浮沉?》黃天逸傳道
~ 「天上敬拜」的再思(啟四1-11)[1]
「蒼茫大地、誰主浮沉?」這是促使《啟示錄》成書的重要議題;毋怪乎《啟示錄》的中心神學象徵就是「寶座」,一方面既表達屬神並帶來解放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標誌著屬於魔鬼而造成死亡的力量;因此,在書卷裡最迫切要處理的,就是要克服受壓的基督徒所欠缺的能力和公義。
隨著第四章以「此後」一詞作為開始,顯示出這一章聖經與前文的段落清楚劃分出來。雖然如此,但聖經所承載的信息卻是連貫並且相互呼應的 – 當地上的教會面臨各種挑戰之時[2],在天上卻呈現出充滿喜樂的敬拜圖像。對於在小亞細亞地區承受著羅馬帝國君王崇拜的挑戰和壓迫、並忍受著整個社區群體壓力下的七教會而言,第四章的出現正好給予教會並其中眾信徒最為核心的挑戰 – 到底教會要站在哪一方?
寫於第一世紀的《啟示錄》固然讓我們看見這問題的重要性;然而,二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同樣不能迴避這問題 – 到底教會要站在哪一方?每天的生活,我們總是要面對抉擇,然而,在抉擇的背後,《啟示錄》這段經文如何成為我們生活的指標?
一位坐在寶座上
景象的展開,是對「一位坐在寶座」者並周圍環境的描述(四3),然而,約翰並未直接記述其容貌,只是以間接的手法描寫,正好留待讀者(七教會的信徒)親自揣摩。實在,當時候羅馬帝國多米田王不僅接受了「我們的主、我們的神」這頭銜,更可能早已把這頭銜引進至君王崇拜之中。因此,天上景象的開始,是「一位坐在寶座上」的接受二十四位長老並四活物的敬拜,聰明的讀者自當醒覺:到底真正的掌權者是多米田王、抑或是那位坐在寶座上的?
七教會處身於順服人間的權勢、或是堅持對信仰的忠誠之間的抉擇;約翰 – 並沒有激烈地抗衡眼前的處境,卻透過書卷、使讀者深度的自我省察,從而能判斷是非、決定在這環境裡應如何自處。值得我們思想的是:當我們今天同樣要回應生活中不同的議題之時,讓我們謹記:只有我們動機鮮明而純正地知道自己應站在這位「坐在寶座上」真正的掌權者的一方,我們才能夠活出合乎上帝心意的基督徒生活。
天上敬拜的渴求
細讀下去,雖然不同的學者對於環繞寶座的「二十四位長老」有不同的詮釋,然而,他們在《啟示錄》中所做的,就只是俯伏敬拜神、或是彈奏豎琴,因此,他們正好代表了在天上敬拜的一分子;至於「四活物」,有學者指出:「最有能力的鳥類是鷹,最有能力的家畜是牛,最有能力的野獸是獅子,而最有能力的受造物是人;神將這一切全都安置在祂的寶座那裡。」意思就是:神不僅掌管所有受造物,他們更要永不止息地讚美和支持神,因為這是神創造他們的目的。由此看來,這「天上敬拜」所呈現的正是一幅「同心」、「合一」的景象。這裡讓我們看到當地上教會面臨各種挑戰時,天堂卻洋溢一片極其喜樂的敬拜景象;上帝並沒有將約翰送到天堂,但他在地上仍然可以觀看天堂的實景。
值得我們思想的是:這種能夠「觀看」對我們是十分重要的;何以這樣說?今天不少基督徒就是看不見哪天上的景象、心中失去了對將來美景的盼望與渴求,以致當面對眼前甚麼樣的困境時,容易迷失在今天,不單是各式各樣的壓力、更是生命裡的無力感,甚至許多時候質疑何以上帝會讓如斯的境況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約翰在這裡並非要談論甚麼虛無縹緲的事情,真相卻是:能夠重新看見這「天上敬拜」的圖畫,我們才不致於在蒼茫的大地中迷失;因為,當我們能夠望向那榮耀的盼望、那「天上敬拜」的美妙將要實現之時,我們才真正知道:最終的得勝仍屬於那些願意立志順服和跟隨基督的人,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活出基督徒的生命力量。
「蒼茫大地、誰主浮沉?」讓我們謹記:還看上帝!
[1] 參考書目:
威瑟林頓著,陳又華譯。《還看啟示錄》(香港:明道社,2007年。)
曾思瀚著,吳瑩宜譯。《啟示錄 – 狂波浪濤唱凱歌》(香港:明道社,2007年。)
[2] 二1-三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