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同學聚會》譚漢陽
中七畢業二十一年了,偶爾在臉書上與其中一位舊同學聯繫時,發覺大家平日各有各繁忙,說起已差不多十年沒見面,不如約出來吃飯,於是我將我可以出來吃飯的時間給他選擇時,同學二話不說,用WhatsApp開了一個群組,一個連接一個,群組已有30人,14人在兩星期內約定時間、地點吃晚飯。
我對這次相聚都很期待,很想知道其他同學的近況,在等待的過程中,想起十年前的一齣電影《男人四十》,片中張學友飾演一名年屆四十的中學教師,其中一幕是張學友出席舊同學聚會,電影中同學對待同學時熱情裡面充滿攀比,在投訴生活艱苦裡面不經意地炫耀,令不滿足生活現況的男主角有更大的失落。
無論是孔子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禮記‧曲禮上》:「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士」。西方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的青年期、中年期的人生階段等等,都指出人從三十到四十歲時,是確立身份的階段,無論是在社會上、家庭中,或友朋之間,學習如何自處,也是與人相處的重要關口。記得當時的我年正三十,但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事事比不上別人,有強烈的失落感。現在回頭看來,自然知道當時心態有很多問題,價值取向被世俗得失成敗觀所侵蝕,在世俗漩渦中沒頂。後來用很長時間重拾生命最核心─主耶穌的愛,才過渡艱難掙扎的人生階段。在等待的時候,不禁想到同學們會變成怎麼樣?會否像電影中張學友的同學般功利?
一切擔憂、恐懼在當晚見到舊同學時煙消雲散,闊別多年,其中有一些中七畢業後已沒有多聯絡,形態、樣貌不復當年模樣,雖然依稀有幾分相似,倘若在街上遇見,大概不敢相認。但當大家一開口,神態、語氣卻勾起過去相處多載的記憶。以前不明白約翰福音二十章11-17節中,抹大拉的馬利亞為何開始時認不出耶穌,然後當耶穌呼喚她的名字時才認出耶穌。大概耶穌的樣貌、神態可能有些分別,但當耶穌用熟悉的語氣說出她的名字,她便認得。這種認得有種失而復得的感覺,十分窩心舒服。
大家談起來便由七時到十時多,彷彿有無盡的話題,去填補過去多年不見的空白。席間發現,除了兩三位,其他都在不同階段信主,穩定地返不同教會,我們中七甲班雖然只有32人,卻有三位傳道人,其中一位甚至已按立成為牧師。
回家後一方面感恩,另一方面卻帶來一點反思。我的中學是一間天主教學校,每年無論節期、課堂內容,有許多關於天主教的教導,但對於我們的影響是微乎其微,影響我們對信仰的認識和印象,是同學之間的見證。我們那一年中的天主教徒同學,沒有那一個有好見證,與同學一樣說粗言穢語、看色情電影和賭錢;相反,同一年的基督徒同學卻是和而不同,仍可和諧相處,不會因我們不信同學的不當行為變臉,亦不會「同流合污」,給我們很好的印象。就是他們美好的見證,成為我們對信仰有所尋索時的基礎。
弟兄姊妹,今天在職場、學校、家庭和社會之中,我們的生命又如何有效地見證神呢?可能有人以為生活見證不及認識真理重要,實情是,在人生不同階段有智慧地見證福音的大能,才是預備未信者心靈的好方法,別人才有興趣認識我們的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