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陰霾下的反思》區寶儀姑娘
最近丈夫身體抱恙,持續的腹瀉、發燒、感到乍寒乍熱、暈眩等,經醫生初步診斷,估計他是豬流感。﹙醫生說現在90%出現感冒症狀的人都屬豬流感﹚所以醫生除了給他兩天病假,吩咐他好好休息外,還建議我們不要讓贊一回家,以免被傳染。
在疾病的陰霾下,誠然會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試想在港鐵車廂有人在咳嗽、打噴嚏,身邊的人不是別過臉,就是流露出一副厭惡之情﹚。雖然家人患病或許未致於造成隔閡,[1]但我們少不免之間的相處不敢太過親密。﹙贊一也知道爸爸生病時,他不可以用嘴親親爸爸呢﹗﹚ 這教我想起福音書內,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如何與病患者相處的片段。
~西門彼得的岳母﹙可一29-31﹚
這是馬可福音記載耶穌首個醫治的故事,西門彼得的岳母得著醫治,是因為耶穌首先進到她的家,「進前拉著她的手,扶她起來,熱就退了」讓我們看到一件事,在醫治的過程中是主耶穌先主動地、首先進到病者的家中。主耶穌沒有嫌棄她是年長的婦女、沒有歧視她卑微的身份。相反,主耶穌願意與她有個人的接觸,結果她的熱病的以痊癒,並且聖經記載當她康復後,「她就服事他們」,或許西門的岳母沒有直接參與在傳福音的事情上,但她卻接待了前線的工作者。我們今天蒙了主拯救的人,願意透過服事來報答主嗎﹖
~ 大痲瘋的病人﹙可一40-45﹚
大痲瘋患者在當時是備受社會人士所排斥,大部份健康的人都會忽略他們,對他們感到噁心,而且根據摩西律法,觸摸痲瘋病人是不可以的,以免沾染到他的不潔。但主耶穌在這裡是怎樣醫治他呢﹖「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動了慈心」是一個很強烈的字眼,多次用來描述耶穌回應人身體或屬靈上的需要。耶穌基督被這些病患者深深地感動。於是主「伸手摸他」,這個觸碰代表著主對這痲瘋病人的接納及與對方認同。
要接納比我們能力稍遜的人,委實不容易,特別在講求回報的世代,我們很容易對人作出尖酸的批評,甚或對弱勢社群、於仕途晉升沒甚幫助的人不屑一顧。不過主耶穌卻給我們一個榜樣,祂願意放下身段,與卑微者同行,醫治他們。
耶穌治好那個大痲瘋患者後「耶穌嚴嚴地囑咐他,就打發他走,對他說:「你要謹慎,甚麼話都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又因為你潔淨了,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對眾人作證據。」耶穌迫切地命被醫治者保持緘默,是因為耶穌不像當時的醫者,追求成為「名醫」,名氣並非祂所渴求的,祂醫治人並非要為自己建立一些「地盤」、一群擁護者,而是單純為了服侍。這給我們很大的提醒,我們事奉為的是甚麼呢﹖是單單為了主,還是只求在事奉中被別人肯定﹖還是希望在事奉中得到「自我圓滿」﹖
又從耶穌醫治這個痲瘋病人的服侍中,我們看到主對他的接納與認同。但服侍有時未必一定帶來果效。主耶穌醫治他,並吩咐他不要張揚,但這個被醫好的人卻不聽從主的命令,「那人出去,倒說許多的話,把這件事傳揚開了」,結果令耶穌「以後不得再明明地進城,只好在外邊曠野地方。人從各處都就了他來」。當我們服事的時候,也得要準備面臨挫折和痛苦,若沒有這個預備,一旦遇上的被人出賣的時候,就會感到驚訝,甚至放棄事奉,轉向較為容易的路,或會因理想破滅而失去事奉的喜樂。
盼望我們的事奉能夠主動地進入被服事的群體之中,「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叫我們懷著清心去服事,單單討主的喜悅。
[1] 「隔閡」所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