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科技世界的沉思》譚漢陽
最近新得到一件玩具─平版電腦,雖然看過令人印象深刻的示範,但當真正擁有後,卻發覺很多功能不曉得用、不需要用、不容易用,最後,在節奏緊迫的都市生活中,只能使用最基本功能-上網、記事而已,其他進深功能有待日後慢慢探究了。想到我們的信仰會否都是這樣?看到別人有美好見證便決志信主,但當進入其內時,便被其他事務或考慮纏繞,最後只能維持基本信仰生活。
各人對新科技態度不一。例如唐慕華 (Merva Dawn) 在她的書《無望世界真盼望─科技社會中的信仰生活》提到她對新科技看法較為保留,特別是她認為許多心裡的慾望都被崇尚科技、追求科技的生活模式勾出來,成為現代人的束縛,這種以慾望驅動的生活和社會制度下,要生活條件較差或不幸的人付更大代價,來供給「文明社會的需要」,她提到有學者觀察到,如要全世界都能過加拿大人民的生活質素,需要三個地球的資源才能做到,事實上,我們得一個地球。她建議信徒過一個較為簡樸的生活,拒絕高科技的誘惑。
奈斯比特 (John Naisbitt)上世紀90年代曾寫過一本書《高科技 高接觸》(High Tech High Touch),他提出人對生活的追求走向兩極化,盲目追求享用高科技帶來的方便,和狂熱追求生命、身體的突破,作為社會學家,他認為科技的發展和使用,要促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高接觸,在管理科技風險的裡面,要讓神學家參與給意見,俾能有更全面的考慮。
我個人對高科技沒有太大的反感,畢竟與青少年(包括職青)接觸,面書與WhatsApp加強了我們之間的接觸,提高聯繫的方便。值得關注是接觸的質素有否下降?會否一家人回到家中,只是共同吃飯,然後各自上網、看電視?多年前和太太看電影「電車男」,影片中有一對夫婦在家中很少對話,只是一個在房、一個在客廳中上網,當時覺得這樣的關係匪夷所思,今天很多夫婦都是這樣,我家中都有這樣的趨勢。
環顧全屋家電,美輪美奐或實用大方,「高科技、低使用」或「低科技、高使用」,每件用品其實都可以根據它們使用頻率、情況,某程度反映家中人的真實,是慾望或需要驅使我們購買這些產品?當然,如果我們生活只追求滿足基本需要,那麼人生便會有些單調沉悶,但是,在滿足基本需要之上,我們追求些甚麼?提摩太前書六章:「6…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7 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8 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11 但你這屬上帝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12 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處境雖然不一樣,對象亦直指提摩太的蒙召,但仍讓我們可以在神面前學習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