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合一的信仰》譚漢陽傳道
「1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2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4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5 一主,一信,一洗,6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記得中三那年上學期初,在班主任的鼓勵下,我和一班要好同班同學,成立內閣,競選班會,我們一起開會討論「政綱」,在班會中與另一內閣競逐,最後競選失敗,之後雖有一點失望,卻沒有不快,和當選的同學仍是好同學。
到了我做老師的時候,有一年作中二班班主任,我同樣鼓勵我的學生出來競選班會,兩個內閣成立了,最後其中一個以一票之差擊敗另一個內閣,結果是,輸了的同學看勝了的內閣不順眼,其中部分同學總想到:「他們在籌劃活動時能力不足,如果是我們便不同了。」不諱言這種想法在某些活動是正確的,他們畢竟是初中生,思考策劃上有疏漏,是毫不出奇,旁觀者能指出錯誤,亦不是很難的事,特別是落選同學中有幾個確實能幹。結果是班會幹事覺察這份敵意,他們更加膽怯,總覺得同學在評頭論足自己,亦破壞了同班的感情。
為什麼同樣一件事,落在不同班別會有不同結果?我相信是教導的問題。甚至是實踐上能否以身作則的問題。在我中學教育中,十分重視民主教育,和讓學生主導策劃活動,同學明白獨立思考的重要,也明白協作的需要,不會將一時成敗看得很重要。反之,我教書的學校師生情誼深厚,但往往老師會早一步或早幾步為學生設想,學生習慣了高質素的「服務」,於是較容易看到的不足,主動性和動手能力,卻趕不上要求,最後便容易眼高手低,容錯力便低了,最後扼殺了成長的空間。
活泉堂是一間會友制的教會,氣氛上亦重視肢體在事奉中實踐對基督的愛,故此在同心共建神家一事上,大家都沒有問題,縱然在某些事情上有意見分歧,總相信大家為活泉家好,便知道在主裡要合一。
在社會中又如何?特別這兩年政治衝突頻仍,在教會內都有不同政見的人,會否因此衝擊了教會的合一?要知道我們今作為基督徒,同在一地方教會內,同為追隨基督,見證祂、傳揚祂,我們的政見可以不同,但卻要知道這不是我們的終極關懷,起碼不是在永恆裡追求的事,固然我們身在香港,我們有自己的領受和理想,及對自己公民責任的認知,卻不能因此蓋過主要我們合一去追隨祂的吩咐。
上星期日郭偉聯博士在《衝突社會下基督徒的倫理思考》講座,提醒我們除了要盡公民責任,要在政府的咨詢中表達,也提醒我們基督徒的身份和思考方式,要保守主內的合一,不將政見的衝突變成肢體的衝突,他以神學家莫特曼的希望倫理(Ethics of Hope)為基礎,提醒我們要為憎恨我們和我們憎恨的人禱告(praying),好叫我們明白別人的立場、等候(waiting)、盼望(hope)作為我們行動基礎,明白政治理念不同不是永恆,惟有基督的拯救和盼望才是終極。
莫特曼是二次大戰後的神學家,他經歷大戰的殘酷與人對生活現況的無望,身處戰敗德國撕裂的社會,受害人如何面對迫害者,和他們共同相處的景況,莫特曼指出我們的盼望在乎基督,現世生活可以沒有盼望,我們一班追隨基督的人卻並非如此,正是主耶穌釘身十字架,成為我們的拯救,也成為我們盼望,堅守主吩咐的力量。
願我們彼此勸勉,在動蕩日子中,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