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十架上的基督之關係》區寶儀姑娘
進入大齋期﹙2011年的大齋期由3月9日至4 月23日﹚,不期然在個人默想方面常思想到有關耶穌基督的受苦,好預備自己的心志,教自己更能體會祂的受苦與我的關係。
不期然昔日在受苦節唱的詩歌旋律在我耳邊響起﹕《十架犧牲的愛》[1]再次提醒我明白耶穌基督為世人的罪釘死在十架上,並且我等眾罪已洗淨,如今主耶穌配受一切榮耀權柄。又或是《十架的冠冕》,[2]當我凝望著十字架的時候,是否只停留在頭腦上知道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能夠體恤我的軟弱,明白我所處的環境呢﹖又或是當我面對困境的時候,與十架上的耶穌相比就變得微不足道,叫我在祂面前噤若寒蟬呢﹖當然,短短的詩歌難以將豐富的十架神學一一呈現出來。但是十字架的而且確是我們信仰的最核心的部分,而且並非與現今的信徒脫節,而是息息相關的。[3]
我們嘗試代入耶穌的時代、身份與及處境來看這個十字架吧﹗耶穌基督因著這世界甘願道成肉身來到世界,祂來到這世界是在「自貶身份」並且最終被迫害到十字架上。在這世界上,大能、無限的上帝成為無能的、軟弱的。但正僅僅如此,祂與我們連結在一起並幫助我們。馬太福音八17「他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清楚說明這一點:基督不是依藉祂的全能幫助我們,而是藉著祂的軟弱與苦難!以祂的軟弱來代表我們個人的軟弱。[4]
然而,也正是因為正視我們所相信的上帝實踐了這樣的一個「十字架事件」,引導我們反省一些「傳統」的想法﹕信耶穌固然可以得永生,但並非代表信徒是一帆風順,甚至有人將基督教「神化」成為一種無所不勝的、有求必應的成功神學。我們所相信的耶穌基督是曾經自我捨棄、卑微自貶的上帝,如果我們只懂高舉那種永遠尊貴的榮耀神學的話,這是與十字架是相悖的。
默想十字架也教我們認同各種積極入世的利他思想。因為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基督,代表著上帝主動而積極地參與了世間的苦難。在整個十字架事件中,耶穌並非逆來順受的受苦,而是積極、主動的走入苦難的根源,然後在復活事件中表達對苦難有一個強烈的否定﹙勝過死亡就是最有力的表徵﹚。在這事件中,我們發現由於上帝主動積極走入苦難,可見上帝對受苦者主動的認同;由於上帝以復活事件取消苦難,可見上帝否定苦難的消極順從與不可避免性;一個理解十字架從而嘗試仿效基督的人,不應該主張對苦難的消極盲從,而是首先積極走入苦難,再而積極消除苦難,這才是十字架事件的具體經驗。[5]
然而十字架上的苦難是怎樣的一種苦難呢?承受苦難可以是一種光榮﹙如軍人為國捐軀、消防員英勇殉職、宣教士為主殉道等﹚。然而十字架事件卻包含了被上帝棄絕的『被棄』經驗,﹙「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馬太福音二十七46﹚被棄導致十字架上之之受苦完全被剝奪任何尊嚴,全然是不光榮而卑賤之死;這使得任何嘗試扛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的人,要承受的最大苦難就是被遺棄的痛苦。面對痛苦誠然不容易,若是要一個人面對的話,彷彿是個雙倍的痛苦,因為教人感到莫名的孤單感。
十字架神學誠然有很豐富的意涵,盼望我們在大齋期的時間,我們願意學習耶穌基督的俯就卑微的榜樣,主動、積極地走入苦難當中,倚靠上帝給予我們的力量,可以克服困難、戰勝苦難。但願我們與主耶穌基督能一同經歷十字架過後的榮耀與得勝。
[1] 作曲、填詞馮鑑邦、高思敏,收錄於詩集:《沙聲頌 01─主耶穌你是我一生的所有》版權屬中華基督教會沙田堂。
[2] 作曲、填詞伍偉基,收錄於伍偉基作品2《精采》之內。
[3] 莫特曼認為基督徒必須回歸十字架,因為十字架一方面是基督徒最中心的教義, 另外正是對十字架的思考使我們得以確認如何面對時代處境。
[4] 潘霍華著,陳韋安譯﹕《監獄書信》,﹙柏林﹕facebook,2011﹚
[5] 參郭鴻標《莫特曼三一神學》﹙香港﹕建道神學院,2007年﹚之〈莫特曼三一式十架神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