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中的「疆界」》黃天逸牧師
每一個「家庭」都有其基本的「界限」,使它與其他系統,如社會系統、學校系統、工作系統等劃分出來;然而,即使在家庭的系統內亦同樣有這「界限」,譬如次系統間,以及個別成員之間也有這「界限」的劃分,以維持個別單元和個別成員的獨立性,同時亦保持彼此之間的連繫和歸屬感。因此,若果家庭成員之間的空間太大,會引致成員之間彼此疏離,削弱連繫與歸屬感;成員之間的空間若是太小,又會引致彼此的關係過分黏融、甚至令關係窒息。
有一次一位三十多歲於專上學院任教文學科的男士,前來與我見面並分享自己的焦慮 – 某一次前往澳門參與朋友的婚宴後,不知何故與兩位朋友一起走到風月場所消遣,事後既感後悔、又充滿了擔憂 … 後來有機會談到他的家庭背景,其中分享到在家裡那窒息了他的生活。
作為家中的獨生子,許多時候母親會無故地闖入他的房間,當見到他正在上網,就會問長問短要知道他上網做甚麼;聽到兒子在房內講電話,這位母親又會站在門外偷聽;見到兒子正在書桌上書寫甚麼,又會上前問過究竟;即使他在自己的房內預備教學材料,這位母親也不時走進房間、站在他身後看著他在電腦上做甚麼 … 他指出:從小到大像是被閉路電視監察一舉一動,既然如此,那就長時間打開房門、並且待母親睡著了才靜悄悄地關上房門上網、備課 …。有趣的是:即使他前來輔導中心與我見面,也要等待母親出門上班,才可整裝前來,因為他知道若然自己比母親早出門,必定招來連串的「盤問」。
家人關係中的「過分黏融」,許多時候令人窒息;沒有疆界的關係,隨時使力量較小的一方處於焦慮、不安,又或是不滿與憤怒的情緒之中。相反,「過分疏離」同樣並不是健康的家庭關係。
一家四口雖然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然而,由於父母感情淡薄,加上各有要忙碌的事情,因此每天便由那位高中畢業的兒子負責晚餐預備的工作;飯做好了,然而四口子並不一起吃飯。母親每晚十時多回家才將飯餸翻熱來吃,父親則每晚在外遊盪,喜歡時便早一點回家,從來沒有固定在家的時間。至於那位大學畢業的姊姊,下班後便到處逛逛,有時甚至在外用膳後回家。小兒子唯有預備妥當後,獨自進餐,然後將其餘飯餸妥善保存,供其他家人回來可吃。及至這位小兒子長大,婚後不久便與妻子出現問題;妻子投訴丈夫從來沒有「在一起」的意識,雖然二人一起生活,然而二人的關係與親密度顯然存在距離 …
這故事告訴我們:「疏離」的關係,可以是家庭成員之間共同接觸與交往的距離,這樣影響著我們對家庭的歸屬感;然而,情感上的分離更使成員之間的關係淡薄,動搖了情感上彼此依附的需要、並製造了不安全的關係。
如何建立家庭關係中的「疆界」?大概可以從兩方面去看:
一. 自主自由
要「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獨立性、尊重個人的「自主」與「自由」,使家庭裡每位成員都能自由自主地發揮並發展真正的自我。「尊重」並非空泛的思想,其寶貴之處在於顯出我們對這位家庭成員個人自理能力的信任、並且表達出接納和肯定其真正的成長,同時,這也是有利於建立成員的自信和對抗逆境的能力。
除此以外,「黏融」許多時候又連繫於對關係的操控、對親密的不安與渴求,以致使用各種手段剝削另一方的獨立自主;若是如此,我們便要進一步尋求協助,以使雙方都能解困、掙脫枷鎖,好使模糊的疆界能重新建立起來。
二. 同舟共濟
在學習尊重每位成員的自主與自由之外,家庭系統中亦要建立起一份「同舟共濟」的情感意識與關係。「家庭」既以是一個以血緣關係建立的群體,同時,它又倚靠成員之間以彼此深厚的感情作維繫,亦只有這樣才能為「家庭」賦予寶貴的意義。
「疏離」的關係使情感表達含糊不清,製造了家庭關係中的不安與恐懼,並且動搖了家庭結構運作。許多時候,這位「抽離者」會受家庭中其他成員的指責和控訴,然而,卻不見得能因此而能重建彼此的關係。歸根究底,抽離的背後,值得我們深究的仍然是整個家庭系統的問題。
「自主自由」與「同舟共濟」可以算是天秤的兩邊 – 既需要平衡、也需要共存。但願我們在這功課上能有學習與成長,使家庭關係中的「疆界」能夠鬆緊有度,以致我們的家能夠堅固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