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中的「生命週期」》黃天逸牧師
家庭學者Carter 與McGoldrick將「家庭生命週期」分為六個階段:(1)離家 – 獨身的年輕人、(2)新婚夫婦的建立、(3)擁有新生兒的家庭、(4)有青少年的家庭、(5)孩子離家、(6)生命晚期的家庭;無論在任何一個階段,家庭都有其發展的任務;而在某一個階段進展到另一個階段時,都要面對不同的情感轉變,並且要因應家庭的繼續發展而作出適當的調整與改變。
一位母親多年來每天晚上六時半準時預備好晚飯,等待家人一起享用;然而,最近半年差不多每晚只能與老伴一起進餐,發現越來越難與兒女一起用膳 – 大兒子為正式的執業律師,每天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兩位雙生女兒則大學畢業後分別投身財務工作與教育界行列,因此,一家五口鮮有一起晚飯的機會。作為母親的固然憂心兒女的身體健康,然而又在沒有心理準備下迎接了這種「冷清」的場面,但想到了兒女努力的工作、又不想帶來他們額外的壓力。後來,作丈夫的感受到妻子的情緒,於是與妻子和兒女商討,將晚飯的時間延遲至八時正,眾兒女也相對地能準時回家與父母一起用膳了。
簡單的故事,告訴我們家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需要作出適當的調整和改變,以迎向新的一個階段。有一次與一位中年的太太分享,了解到她與那位就讀高中的女兒有很多衝突 – 作為母親的,不滿女兒經常晚飯後便走到睡房並且關著門,彷彿不願與父母溝通一樣;後來,這位母親更多次假借收拾衣履、進出女兒的房間。這位女兒忍受不了,於是走到區內的自修室溫習,直到關門才回到家中。
當然,這對母女之間還有很多溝通上的問題;然而,面對青少年階段之女兒,這位母親仍然選擇以規管、操控的方式教養孩子,卻忽略了青少年成長中自我形象的建立、和獨立自主的需要。毋怪乎,在母親越是靠近之時,這位女兒越是要離開。
面對不同的「生命週期」,以下三方面是我們要隨時留心的。
確定要完成的「任務」
這首先在乎我們是否知道自己的家庭所處身的階段和其中要留心的事情?對於那些長大了、離家獨身的青年人而言,他們要接受個人在情感上和經濟上所要負的責任,因此,除了要留心如何擇偶之餘,更要明白承擔家庭責任的需要;至於新婚夫婦階段,首先要面對二人關係的磨合、調整與適應,其次就是學習夫妻間如何一起決定家庭各種事宜,並且在婚姻系統內如何處理衝突;在面對新生嬰兒之出現時,夫婦需要調整婚姻系統、為孩子騰出空間,既要共同承擔教養的責任,又要一起面對轉變中的壓力(時間分配與經濟負擔);當孩子長大、踏入青春期時候,夫婦需要重新調整親子的關係,增加彼此之間的靈活程度以容許孩子長大和獨立,然而,這時候的夫婦同時又要面對年老父母身體開始走下坡、更要他們照顧的壓力;直到孩子成家立室,夫婦進入了空巢期,重返二人世界的婚姻系統中,這時候的家庭既要學習如何成為已離家兒女的「充電站」,又要處理年老父母的衰老與死亡,並且更要面對個人身體開始日漸轉變帶來的種種適應;踏入生命的晚期,夫婦則要為扮演核心角色的中年一代(他們的兒女)提供支持,同時開始要預備自己配偶的衰老與死亡,因此,對這階段的夫婦而言,個人生命的回顧與重整也是重要的。
認定我們所處的階段,想想到底我們是否準備要完成這裡的任務,以致我們能順利地走往下一個生命的歷程。
明白過程中的「感受」
在「任務」的背後,事實上亦同時包含了不同「感受」的。一位丈夫不滿太太每天只是專注於兒女的需要,卻沒有回應丈夫親密的渴求;幾位已有自己家庭的兒女,在沒有心理準備下,父母接連因病離世,這時才驚覺他們未有做好照顧父母的責任;成年的孩子大學畢業後出來工作,卻多次碰釘子,在連番失敗的打擊下,更被父母責備沒有用心工作、終日在家中游手好閒。
「轉變」必定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家庭」作為一個系統,能夠一起面對轉變中的任務之餘,又能彼此分擔心靈上的需要、互相支持和體諒,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事實上,這也是「家」之所以能夠真正成為「家」的寶貴質素。
願意作適當的「改變」
「改變」乃是家庭生命週期過度時,特別需要的勇氣和力量。長年累月的生活模式、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好多時候限制了我們改變的意欲。然而,既然每一個生命週期都有其獨特的需要,並且其中所在乎的乃是整個家庭同步的前進,因此,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彈性、願意作出適切的調整,目的乃是要照顧各成員的需要、並且使系統運作更暢順。
總 結
毋忘記只有我們都完成了所處階段的任務,我們才不致於在焦慮與不安中進到另一個階段;事實上,下一個階段自會有其挑戰,需要我們的家庭有十分充足的準備。「生命週期」既是我們的家庭所要面對的發展階段與挑戰,同時,它又是我們一起成長的機會,但願我們都能一起同步向前、以致我們的家都能展現出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