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中的「代罪羔羊」》黃天逸牧師
一位中年丈夫與妻子走進輔導室,花近大半小時細說他們那位中一兒子的問題 – 成績差、操行劣,加上聯群結黨、惹事生非,結果被學校勒令停學,父母苦無對策,唯有到處張羅、看有沒有轉校的可能,最終給他們找到了一所程度較低的中學,讓兒子可以繼續學業。
在面談臨近結尾的時候,筆者有見夫妻二人在處理兒子的問題上十分一致和合拍,且在過程中又不斷互相補充在資料上的不足之處,加上他們亦沒有打算安排兒子前來見面,因此筆者以為他們應該沒有甚麼需要處理了,同時表達了對他們在處理兒子問題上的欣賞。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筆者說話過後,他們沒有好像之前一般即時回應,頃刻之間,整個輔導室的時空彷彿停頓下來,筆者深感奇怪,於是進一步探索二人內心的感受,原來真相並非如此的 …
丈夫第一句說話:「其實我們根本並不合拍 …」此時,作妻子的板著臉,一聲不響,與之前大半小時的談天說地、從容不迫可算是判若兩人。丈夫在這時繼續分享其感受,原來他認為妻子從來沒有在兒子面前尊重其父親的角色,當自己開口教導兒子的時候,妻子總是為兒子講話;作丈夫的此時侃侃而談,妻子卻一直板著臉。二十分鐘後,妻子忍受不了,開口回應丈夫的說法,並且指責丈夫瞧不起自己的兒子 … 過了不多的時間,筆者發覺這時候才真正進入他們的世界裡。
其中一個最影響家庭系統能否運作正常的就是「婚姻關係」;個案中的夫妻源於二人關係和溝通方面的問題,導致在管教上未能同心合拍。當兒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夫妻二人便理直氣壯地指出兒子帶來整個家庭許許多多的困難,試圖將一切責任推到兒子的身上 – 既然在家中有可以供二人共同對付的角色,夫妻二人便安於一起合作、將問題的焦點一起對準兒子,令原先婚姻關係的問題,轉化為兒子的問題,使夫妻二人可避免正面衝突之餘,又可將兒子的問題變成二人關係之間的緩衝區,最終,兒子正式被父母「定罪」並賦予「壞蛋」的標籤,甚至連這位兒子也無奈地要認同如此,不幸地,這位「壞蛋」卻不自覺地成為了家庭問題中的「代罪羔羊」。坦白說,個案中的夫妻大可在輔導室裡繼續維持他們表面的「合拍」,以至筆者無法進一步了解其家庭的問題,但感恩的還是他們最終願意坦白直說。
如何避免在家庭關係裡出現「代罪羔羊」?
以「承擔責任」代替「推卸責任」
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不同的角色和責任,作丈夫的同時可以兼具父親的角色,作女兒的又同時可以排列在兄弟姊妹行列中的一員。因此,家庭成員在最少一個角色的情況下,隨時留心我們的角色所附帶的責任是否已辦妥,對於家庭功能的運作是十分重要的。《哥林多前書》十二26說:「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這個道理同樣應用在我們的家庭關係裡 – 只要一個肢體未能正常運作,其他肢體必然受到牽連的;相反,假如每一個部份都能做好自己的角色和責任,那麼,整個身體就能分享到其中的好處。
作丈夫的只顧著埋首自己的工作,卻將一切家務和管理孩子的責任全交在那位同樣全職工作的妻子身上,結果,妻子不堪壓力,以致身體經常患病;作兒子的只顧著自己多采多姿的生活,卻沒有照顧年紀老邁的父母,因此,沉重的壓力只好加在妹妹身上,使賺錢不多的妹妹擔子更重。
毋忘記我們都要「承擔責任」,我們的家便有足夠的能力面對任何的境況。
以「分擔痛楚」代替「指責控訴」
《加拉太書》六2裡,保羅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當家庭面對著壓力和焦慮時,每一位成員都承擔著不同程度的痛楚;若能一起面對、彼此扶持,就能在困境中建立起更強的凝聚力;相反,一切的指責與控訴,並試圖將責任推到某一人身上、製造家庭成員間共同認定的「病人」(或是「壞蛋」),只會令這位被公認的「病人」更「病」,甚至連整個家庭最終也受感染而生病,以致要彼此隔離。
毋忘記要以「分擔痛楚」,代替任何形式的「指責」與「控訴」,我們的家才不致於出現「代罪羔羊」的。
願上帝賜福予我們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