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會崇拜程序?》黃天逸牧師
「崇拜」中的「程序」是重要的,因為這是信仰群體經過很長的歷史所共同形成的,換言之,其中必定有其合理性及神學性的。然而,這是否代表崇拜程序都是在一套既定的規範之中?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鄧紹光博士指出:當特定的崇拜禮儀缺乏更新,不能表達當代的信仰經歷的時候,也就需要轉化了。[1] 由此看來,在崇拜實踐上,一方面既不能死守某種形式化的規則,以至認為某種特定的崇拜形式才是絕對正確,另一方面卻又並不表示我們可以毋須任何崇拜的禮儀,以致因為自由而帶來了混亂。
活泉堂屬於播道會宗派教會,因此,在崇拜程序的實踐上既脫離了昔日國教的規範、省卻不少禮儀傳統,故此在崇拜程序的編排上自由度較大;然而,值得我們留心的是:當考慮到整個信仰群體是在敬拜三一上帝時,我們亦不能沒有一個一體的表達形式,否則就只是在各自敬拜而已。到底我們應如何理解今天教會的崇拜程序?
序樂 – 這部份有兩重意義:
- 1.這是一個「呼召」的行動,使會眾從生活上的人和事,轉向對上帝的敬拜。
- 2.許多時候,在序樂過程中是主禮團進堂的行動,這並非單純的進堂,其原意是要透過這行動把我們(敬拜群體)引進另一時空、場景,經歷另一個屬乎上帝的超越世界,不再局限在既有的世界。換言之,「進堂」表達了從既有世界、進入屬上帝的境界之中。
宣召 – 以聖經的話語作為上帝與祂子民的相會掀開序幕的行動。
讚美 – 有關詩歌敬拜的部份,是要按照三一上帝的本性和作為來進行,而絕非抽象含糊的,其中亦包含了十分重要的信仰內容;故此,這是宣告性的、頌讚性的,要表明上帝的榮耀。
奉獻 – 這是敬拜的表達形式之一;一方面,透過奉獻表達上帝在我們生命裡的主權,另一方面,透過奉獻以回應上帝對我們的愛。此外,我們在奉獻的學習上亦不應只停留在金錢上,卻是應該進一步地學習將整個人呈獻、為主所用。如此,我們就明白在崇拜中奉獻的禱告裡,是求上帝悅納我們的呈獻,卻不應該「為奉獻者祈禱」的。
獻詩 – 建道神學院黎本正先生指出:為表彰創造主的智慧和榮美,因此,教會將最好的歌唱獻給上帝;這是抽象性的、藝術性的祭品,是由詩班代表全會眾呈獻的。[2]
讀經 – 這是基督徒維持生命所需的一個重要的部份;同時在過程中也讓經文與讀者之間相互產生聯繫,經文既會向讀者宣告說話,讀者也同樣會在過程中有所表白;此外,聖靈亦會引導我們明白經文與我們的生活之間的關係。[3] 因此,「讀經」並不只是為了之後的「講道」而服務,讀者也就必須要專心聆聽、領受上帝話語。
證道 – 聖經教導是基督徒群體的共同基礎。崇拜裡的宣講,是要將敬拜的群體放置在上帝主權的統治裡,並且讓我們在現實處境中得著真實的盼望;透過宣講上帝的話語來模造信徒的生命、培養基督徒的品格。因此,我們當以謙卑恭謹的心態,領受上帝藉著聖靈透過其所使用的僕人所宣講的教導。
回應 – 教會一般以詩歌作回應的行動。在領受上帝的教導、並且我們的生命得著反省與更新後,透過詩歌來回應上帝、並在其中作出立志的行動。
聖餐 – 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約翰加爾文指出:這是真正教會的標記;他說:「無論在那裡,我們若發現神的道,被人純正宣講,聽到,而且聖禮也按照基督的吩咐施行,毫無疑問,那裡就有了上帝的教會,因為祂的應許是不會欺騙我們的 –『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4] 教會每月最後一個星期為聖餐主日,其中會透過「餅」和「杯」以記念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救贖的事情。
家事分享及牧禱 – 前者並不單純是報告的時段,卻是我們都關心我們這同聚共處的家,其中有何需要、並即將有甚麼事情要發生。此外,我們也在這時候以歡喜快樂的心,表達對初返教會者的接納和歡迎。至於後者的牧禱時段,張永信牧者指出:領禱者以祭司的身份,將會眾的需要,帶到上帝的寶座前;[5] 除此以外,我們的教會也關心社會和世界的需要,因此,牧禱的時間也許會為世界的需要代求。
讚美詩 – 這一部份裡,我們會同唱「讚美一神」(「三一頌」)。在經歷過整個敬拜的過程後,讓我們以讚美詩歸榮耀予上帝。
祝福 – 崇拜中最後的「祝福」提醒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並非脫離了整個信仰群體、孤單一人地面對的,相反,卻是連繫於基督的;此外,這同時又提醒我們,在生活上也並不倚仗個人的力量,卻是靠著上帝給予的大能,也是上帝的賜福、看顧與保護,使我們能經歷平安、並且見證福音的大能。
殿樂 – 在領受祝福之後,我們帶著上帝給予的力量,再次走進世界,為上帝的國度打併。
總結
適逢教會每年一度的「聖樂主日」,盼望透過一篇小小的文章,使我們更知道整個敬拜禮序的意義,以至可以投入在教會與肢體一起敬拜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