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齋期的意義》區寶儀姑娘
今天是大齋期首個主日,特意跟大家分享大齋期的意義。
「大齋期」﹙Lent﹚,又稱為「預苦期」,就是指復活節前的四十天 [星期天不計算在內],以聖灰日﹙Ash Wednesday﹚為開始 [2009年的聖灰日為2月25日]。聖灰日提醒我們,人的本體只不過是塵土,人的本相充滿罪性,死後也必歸回塵土。[1]
教會傳統又稱大齋期為﹙Fast-days﹚,鼓勵弟兄姊妹在這四十天以靈修、默想及禁食作為屬靈操練。這傳統源於聖經中摩西、以利亞,特別是耶穌皆進行四十天之禁食,而且他們的禁食[2]對於他們進入及完成神的旨意有極重要的作用。
在二千年多年的教會傳統,少數禮儀教會依然遵行大齋期的禁食操練,但對於不是在禮儀教會聚會的信徒,大齋期的禁食又有何意義呢﹖
一、 預苦﹕藉著清心的省察與等候,好好預備自己的生命,思想耶穌基督的救贖工作﹙受苦、受死、復活﹚作一個嚴肅的準備,默想耶穌基督所走的苦路、委身與主同行,以十架的犧牲並勝死復活的榮耀為高峰。。
二、 從生活領悟受苦的奧秘﹙Paschal Mystery﹚[3]﹕藉著深切的反省與懊悔,從受苦的奧祕察驗何為跟隨基督的生命,讓基督復活的大能在我們身上彰顯,必死的生命得著盼望,乏力的生命得著更新和盼望。
我們除了可以在受苦節晚會對耶穌的受苦多點省思外,大齋期的屬靈操練,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的。例如在生活享受上多一點節制﹕在飲食上多一點節制﹙如少吃一些平時嗜吃,但對身體無益的東西﹚、減少娛樂﹙如旅遊、唱K或打機等活動﹚,多思想世間上正在受苦的人民、又或是藉著禁食﹙如減少吃某一餐﹚所省下來的金錢,捐獻給扶貧機構或奉獻給有需要的肢體,也在這個節期中,為自己的罪﹙或惡習﹚懊悔,並在禱告中多記念窮乏或有需要的人等。
約翰.衛斯理曾經說過﹕「有人把宗教的禁食抬高到超乎聖經和理性的境地﹔又有人對它完全置之不顧」,我想兩者皆是各種極端,但願我們能恢復至與聖經教導平衡的態度去處之。
信徒禁食,探其根本,是一項渴求親近上帝的操練,是自我刻苦,以至能勝過任何可能(或已經)取代上帝的事物或活動,使上帝的愛和我們隔離,或爭奪我們對上帝的委身。禁食操練重視的不是外在的表現,而是內在的崇拜態度。[4]有關禁食的歷史沿革、操練方法等,我建議大家可以閱讀由傅士德著,周天和譯的《屬靈操練禮讚-靈性增長之道》,頁60-76,當中的介紹讓入門者對禁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其實,一切屬靈操練都必須以上帝為中心,操練的果效必然是讓信徒更認識上帝,更愛祂並樂意事奉祂。大齋節期的各項操練必須指向復活,在期間信徒經歷治死操控人的各種慾望,重新與上帝結連,正確將上帝放在生命中的首要位置,讓我們可以享受上帝所賜豐富的生命,這生命就是與主復活的生命,這生命是豐盛,甚至是豐盛得不吝與人分享。
弟兄姊妹,你願意在這四十天的大齋期多去省察自己的生命,為著迎向基督對你的救贖作慎重的準備嗎?
[1] 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三19﹚
[2] 摩西在西乃山上禁食禱告四十晝夜﹙申九9﹚、以利亞禁食四十晝夜,到達何烈山,及後呼召以利沙﹙列王紀上十九9-21﹚、耶穌禁食四十晝夜後受魔鬼試探,勝過試探後,開始他傳道的生涯,呼召門徒﹙太四1-25﹚
[3] 詳情可參http://www.paulturner.org/paschal_mystery.htm
[4] 內容參考張敏儀牧師,〈主僕之言-從大齋期到復活節〉,摘自《匯聲》596期,2007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