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裡圈外的長者》郭玉蓮姑娘
面對人口老化的現象,今日教會可以為神建立一群怎樣的子民呢?
若以65歲算為長者,現在迦勒團最年長的是93歲。故此,65歲退休後,估計還可多活20~30年。活泉堂內有兩班長者:
(1) 一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包括抗日戰爭在內)後出生的,他們曾受教育,程度由中學至大學,他們的職業甚至是專業人士(大概有8位已退休,短期內會增多2-3位)。他們有三個優勢:(a)健康和有才能的、(b)有很多關係網絡(大有作為)、(c)仍然想貢獻社會,所以,他們是社會及教會的人力資本,教會怎樣人盡其才?
著名心理學家Victor Frankl說:「人內心有一種“存在的真空”,這內心的真空令人不斷尋找生存之意義和價值。直到人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真正的快樂和安全感便會隨之而來。」
就是這個“存在的真空” 驅使這班戰後出生的長者,來到退休之年,仍然願意用自己累積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繼續為家庭、社會作出有價值的貢獻。在屬靈需要上,教會怎樣鼓勵他們過一個有使命的人生,運用他們成熟的人生故事去事奉,使他們感到有意義呢?正如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教會怎樣牧養他們,使他們感到退休之後的生活是更豐盛呢?
(2)另一班是在大戰前出生的,他們經歷很多艱苦!大部份無受教育,現在他們已七老八十了,被社會看輕,甚至他們自己亦認為自己無價值,是子女及社會的負擔(大概有50位)。但是,他們真的如社會及他們自己所看的「無用」嗎?
其實他們當中有些不單是接受子女的照顧,他們還可以幫忙照顧兒孫及煮飯打掃,有些還協助教會,參與探訪。過去5年,眼見接受「天國耆兵」訓練的長者,神在他們的生命中重新注入充實、積極、及活潑的光彩,讓他們擁有黃金的晚年。他們深深體會他們是蒙神所愛,被看重而不是被厭棄;不單自我形象提升,身心靈都被啟動,渴望回應神的恩典,當他們發現自己可以去祝福別人時,更為感動和雀躍。
甄麥煥蘭姊妹就是典型的例子,自退休後,她常呆坐家中,感到很鬱悶!但自從參加「天國耆兵」訓練,與一班同齡的主內肢體一齊上課學習、一起帶詩歌敬拜和實習探訪,更學習「讚美操」去護老院獻演,及作床邊關懷服侍,因而感到生活充滿多姿多彩!其間,她病危入院,得教會和「天國耆兵」的同學禱告,在病榻中經歷主的醫治和保守,感受到主恩滋味和代禱的喜悅!使她出院後四出講見證,感到這把年紀還可被神使用,就越事奉越起勁!
《詩篇》92:14 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天國耆兵」使命團確信聖經所講,所以我們一班深水埔區傳道同工,願意繼續扶持耆兵努力去結果子。
以上兩班信主的長者,有無可能合作成為一隊為神贏得靈魂的天國大軍?
另外一邊,活泉堂以外也有很多長者,他們大都呆坐在公園裡、有些拾荒維生、又或是獨居在家裡。現在外展部定期有社區探訪,可以接觸到隱蔽在家裡的長者,向他們傳遞關懷。另外,老人院越開越多。根據2011年9月30日社會福利處網頁顯示,全港各類安老院舍數目,總共有934間。若以全港十八區來平均分,每區有安老院舍52間。但統計2013年深水埔區有78間(資助服務的有15間,非資助服務的有63間),無論是兩年內增長了26間也好,或是深水埔區佔多數也好,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福音禾場。
元洲村附近的澤群護老院,是我和「天國耆兵」使命團定期每月第四周的星期四下午去關懷佈道的對象,已有5年多。其中有一位院友己受洗加入本堂,另外,有幾位願意信主的。但因為他們行動不便,又因我們每月只去一次,所以他們的信心由堅定變得軟弱,我深信這些教會圈外的羊仍然是神所看為寶貴的,究竟怎樣可以為神贏得這些院友的靈魂及牧養他們呢?
親愛的弟兄姊妹,若你對他們有負擔,歡迎你聯絡我,讓我們同心為神的國去多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