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息生命!》黃天逸先生
天災,淹沒了生命;人禍,剝奪了生存。在我們痛惜無數的生命因自然的災禍而陷在困苦流離之時,另一邊廂,我們卻又親眼看到無助的小市民坐以待斃。在我們嘆息生命的無奈之時,原來,這一切都發生在我們不遠之處 …
詩人說:「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詩九十6)或許正是詩人對生命最坦誠的描述。值得我們思想的是:在這樣的認識下,今天我們應如何面對這種短暫?在無奈之中,我們如何能夠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我想大概可從兩方面去看:
一. 學懂「珍惜」(傳四9-12)
按傳道者的觀察,「受欺壓」的無人安慰(四1-3)、「嫉妒」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四4-6),並且「孤單無二」的虛空,這一切就是要我們明白:在人生的路上能夠有同行的人是十分重要的。毋怪乎傳道者隨即指出:「二」比「一」美好(四9-11)、「三」比「二」優勝(四12下),甚至更可以不斷地推展下去。
要學懂「珍惜」- 在這段經文裡,傳道者並沒有指責欺壓事情的發生,只是因為沒有人願意站出來成為受欺壓者的安慰,以致悲慘的事情更形悲慘;傳道者亦沒有指出「一切的勞碌」和「靈巧的工作」有何不妥,只是這一切最終卻竟然帶來了嫉妒與爭競、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傳道者更沒有否定財富與享受的價值,只是沒有可共享快樂的同伴,使這一切變得虛空。歸根究底,傳道者要提醒我們:在我們難以測透的人生中,實在,我們要「珍惜身邊人」!
讓我們同心祈禱:
神啊!在面對著生命那種無奈之時,不叫我們全然陷入這種無奈之中,卻喚醒我們懂得「珍惜」;但願從今天起,我們都學懂「珍惜」我們身邊的每一顆生命。
二. 毋忘「仰望」(詩一二三1-4)
《詩篇》一二三是其中一篇「上行之詩」;在這幾節經文裡,無論是「僕人的眼睛」、抑或是「使女的眼睛」,重點都不在於那雙「眼」,卻是那種同一樣對主人「仰望」的態度。而在第4節之後,我們就看不到耶和華神如何幫助這些遭受「藐視、譏誚」的人,因為詩的結尾收得很快,當詩人形容他們的忍耐「已到極處」的時候,就沒有再說下去了。這到底有甚麼意義?
在這篇詩裡,詩人總共三次求耶和華神的「憐憫」;這提醒我們 – 今天,其實我們都是活在「憐憫」之下的;這就是說,神並不是將我們當作不相干的外人看待,祂卻是將我們的一切都擺在祂的心上,管理我們、引導我們,並且愛護我們就好似兒女一樣。因此,第2節所提及到僕人對主人那種「舉目仰望」,正好就是保證了我們當陷入第3、4節的光景的時候,我們仍然不需要擔驚受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 因為我們都是活在一個更好、更美妙的主人底下。
讓我們同心祈禱:
神啊!在我們嘆息生命的短暫之時,不叫我們只是垂頭喪氣,卻仍然懂得時刻向祢「仰望」;使我們不畏懼於眼前境況之餘,更滿有信心地等候祢所預備佳美的道路。
阿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