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中的「傷痕」》黃天逸牧師
猶記得十多年前在課堂上教授阿濃的作品《委屈》,其中作者說:「童年的委屈只是些小小的傷口,它們都已結了疤,但按上去似乎仍有痛的感覺。」
一位中年男士在談及母親離世時心情沉重、更感觸落淚:當自己就讀幼稚園高班時,記得有一次在課堂默寫生字中獲取了很好的成績,滿心期待著在回家時會得到母親的讚賞。於是,在下課回家的途中,急不及待將好消息告訴媽媽,然而,媽媽看了一看成績,卻沒有甚麼回應,但同一時間卻在兒子的外套中發現了一張紙,並寫下了課堂中要默寫的生字,這位母親不由分說便責備兒子作弊以獲取好成績,不管這位兒子如何解釋,但媽媽卻沒有接納,只是不斷地責備。
這位男士分享之時,不斷飲泣,原來這片段至今仍然刻骨銘心;在媽媽猝然離世之時,更驚覺自己原來在成長過程中,對於沒有得到媽媽的讚賞和肯定、一直耿耿於懷,眼見躺在靈柩內冰冷的遺體,作為兒子的實在百般滋味。
「童年的委屈只是些小小的傷口,它們都已結了疤,但按上去似乎仍有痛的感覺。」
一位準新娘在婚前輔導的過程中,談及自己的原生家庭時,不停在飲泣:父親由於另有家庭,過去近三十年來,自己與母親如像生活在隱沒了的環境中 – 父親不單沒有在家中留宿以陪伴她們、時令節慶更從來沒有現身眼前;由於父親原是她的媽媽的近親,為了避免關係洩露而帶來巨大的影響,因此,母女二人更沒有參與甚麼家庭聚會。這位女兒,從小到大都生活在沒有父親、更不許過問自己從何而來的處境中。直到16歲那一年,這位女兒在無意之中才知悉父親的身份;然而,卻忍受了十多年別人的冷嘲熱諷 …
今天,她即將結婚、組織自己的家庭了,事實上,這位準新娘多麼渴想能與未婚夫建立一個溫暖熱愛的家庭;然而,在談及到即將舉行的婚禮時,這位準新娘卻哭著說,她的父親卻早已表明不會出席其婚禮呢!
「童年的委屈只是些小小的傷口,它們都已結了疤,但按上去似乎仍有痛的感覺。」
「傷痕」不一定隨著時間而流逝的;「時間」彷彿能夠幫助我們淡忘其中的感受,然而,所謂的「忘記」卻原來只是暫且未有觸發點、甚至只是受著個人的防衛機制所壓抑而已。當個人的際遇不斷地在滾動之時,這些「傷痕」也就隨時被觸動起來。
如何能處理這些個人成長中的「傷痕」?大概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思想的:
懷抱過去 掌握今天
健康的個人成長,不在於要「忘記」過去的;事實上,許多過去的經歷、或是曾經走過的路,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和省察,同時又可能是我們成長中鑒戒和契機的。因此,我們實在毋須強求自己去忘記這些歷史片段的。若是如此,則重點就在乎我們是否能掌握今天、生活在此時此刻之中;也就是說,在面對過去的經歷時,不被拉倒以致我們無法繼續向前行,相反,卻認定今天才是我們要好好把握和珍惜的場所,這才是成長之中更要我們謹記的事情。
上文個案中的男士,最終他在自己的事業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並且在學術上更得到最高的肯定。經過了若干次數的會面後,雖然始終沒有得到母親開口的讚賞,然而,「今天」的自己、卻醫治了「昨天」的自己。
體驗傷痛 重新振作
許多時候,「傷痕」所帶給我們的,不單只在肉體上的痛,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心靈上的痛楚。在觸及過去的傷口時,我們確實充滿了不同的感受、混合了很多複雜的情緒:或是傷心自憐、或是憤怒埋怨,甚至有人選擇在情感上割斷抽離,這些都是受傷者常見的情緒反應。要處理成長中的「傷痕」,我們首先需要尋找那些帶來痛楚的回憶和源頭,切實地體驗和經歷其中的傷痛,並且尋求可以「解結」的出路,這樣,我們才能夠告別傷痛、重新振作。
有一次與一對新婚夫婦會面,言談間發覺作妻子的不斷指責丈夫,然而,這位丈夫在過程中卻不斷認錯,並且作出了許多承諾,但始終未能得到太太的體諒與接納。後來有機會與他們分開會面,發現他們各自在原生家庭的成長中充滿了很多傷痕,然而,當觸及這些過去時,他們就選擇迴避退縮;作妻子的只是要求丈夫能夠跟從自己的指示而行,作丈夫的就只是告訴自己要盡力滿足太太的需要。經過多次會面後,他們的關係始終未有甚麼改善 – 太太仍然諸多不滿、丈夫仍然非常忍讓。
這對夫婦各自帶著成長中的傷痕,然而,在組織家庭之前,並未有認真處理這些傷痛回憶對自己的影響,即使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然而始終無法擺脫過去的糾纏;毋怪乎新婚只有三個月,卻充滿著不同的情緒和感受在其中,試問,這又如何能創出一個新天地呢!
學習寬恕 體現和好
「寬恕」與「和好」並非為別人而來,卻是為了我們自己生命的需要,因為許多重擔都是由於我們心中沒有這一份「寬恕」與「和好」的追尋,以致「傷痕」總是好像仍未止血、沒有「結疤」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