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播道會發源地尋根之旅》 梁永泉
讓我分享上星期一、二(22/10、23/10)隨播道神學院到廣州尋找播道會來華的歷史,因為中國播道會是我們在主裡成長的根,尋根是要免得我們忘記將自己從為奴之地領出來的耶和華。
耶和華─你的神領你進他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給你的地。那裏有城邑,又大又美,非你所建造的; 有房屋,裝滿各樣美物,非你所裝滿的;有鑿成的水井,非你所鑿成的;還有葡萄園、橄欖園,非你所栽種的;你吃了而且飽足。那時你要謹慎,免得你忘記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耶和華。(申命記六10~12)
要記念耶和華從最困難之中,拯救中國人,那就必要從馬禮遜來華,清初強盛時期說起,當時外國商人和傳教士來華,只可以葡屬澳門作基地,要進到中國國境則只限於廣州的十三行生活,外國人的休閒活動範圍最多也只不過海幢寺一帶,即在今天的海珠區。傳教士們建立格致書院(即嶺南大學前身) ,讓華人有機會學習西方學術。格致書院位置約在十三行一百多米的地方,即今天的六二三路清平中藥材市場,它的建築風格仍然仿佛看出當年格致書院的特色,使後人回味當年宣教士要打開中國人心靈的苦心。
十九世紀中葉,清朝開始轉弱,十三行在大火中被毀,沙面被劃成英法聯合的租界。1887年10月年青的宣教士寬夸倫(中國播道會會祖) 來華,同年12月於格致書院研習中文,為傳道作準備。
一眾外國宣教士較熟悉海珠區一帶,1889年寬夸倫牧師在海珠區瑞仁大街租一舖位辦福音堂,1933年遷往小港路,改名小港堂,瑞仁大街福音堂大概在洪德堂舊址,亦即今天的河南堂堂址,原址雖不復見,但當年的狹小街道仍隱約可辨。
1909年播道會在瑤頭鄉建立福音堂,就是今天地鐵寶崗大道東北邊。
經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人排斥基督教的「非基督教運動」,不少基督徒退縮,中國播道會致力復興信徒靈性,推動培靈研經會,又在1931年建立廣州聖經學院,位置在今天的基立村。
小港堂在文革期間被封閉,七十年代中國政府容許教會收回堂址業權,但當時小港堂被用作工廠,廠址已抵押給銀行,但工廠無經濟能力收回業權,經過二十多年教會才收回業權,但堂址已破壞不堪,跟市政府幾經交涉,最後達成以換地形式,由政府撥出天河區大觀南路東給教會建造天河堂, 新的天河堂設備完善,除了可容三千人的禮堂外,並設在神學院等設施。
教會在中國經歷不少的波折,這正是我們成長的根,與我們有著不能分割,一脈相承的關係,他們普遍面對嚴重的斷層,文革前的牧者大多去世,留下是年青的一輩艱苦經營教會,他們的信心、堅忍都是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在經驗和裝備上卻需要香港教會支持和祈禱。